第483章决战局面已成

新官上任三把火,就任总督后,杨易第一把火就是严令进京兵马整军备战,做决战准备。第二把火,严令各地城池务必坚守,坚壁清野,严惩弃城逃跑和怯战的文武官员。第三把火,沿卫河布防,阻断清军北返之路。

率陕西大军抵达京畿的洪承畴、孙传庭部驻扎在良乡到通州一线,拱卫京师,加上二十万京营大军,京师无忧也!

洪承畴被任命为副督师,兼蓟辽总督,孙传庭被任命为保定总督。洪承畴对杨易升为总督,自己成为副总督既失望又庆幸,本来自己是呼声最高的总督人选,却被一个资历浅薄的年轻人截胡,心中肯定不痛快;庆幸的是,此时任总督,就要正面面对清军,一旦战败,就可能刀斧加身。

孙传庭知道杨易是坚定的主战派,得知他被任命为总督,知道朝廷下了决战的念头,他担忧杨易太过于年轻,容易意气用事,万一将朝廷这点家底折腾废了,那大明真就再无翻身之力了。

杨易的调兵檄令发到了洪承畴手中,洪承畴看了一眼,长叹道,“初生牛犊不怕虎,杨易这是准备同鞑子决战了,唉,洪某老了,没有这种雄心!”檄令中,杨易调军驻守运河沿线,明显是要阻断清军北返之路。”

孙传庭看了檄令,良久道,“大人不看好杨易的意图?”

“伯祥,你以为呢?”洪承畴到,“我们能赢么?”

“不好说!”孙传庭脸色忧虑,“杨易的策略没有毛病,但我们未必能打赢多尔衮。”战略战术没毛病,但是敌人勇武,明军干不过,再好的谋略也不过是空中楼阁。

洪承畴捋捋胡须,“名义上我们有二十万勤王兵马,但你知道,真正精锐十不足一,即使加上关宁军和杨易从湖广带来的军队,我们的精锐不过五六万,实难抗衡清军。而且,清军背水一战,有死无生,激动之下,我们更难抵御。”

孙传庭道,“试一试总是好的,清军再强悍,终究是远征作战,我们占天时、地利、人和,还是有胜算的。再者,杨易任总督,决战局面已成,吾等从命就是。”

……

沧州外,茫茫田野上清军连营数十里,人喊马嘶、旌旗林立,二月份了,天气依然寒冷。从天空俯瞰,仿佛一张巨大的毯子将大地覆盖。再往南看,清军一路走来的道路上遗弃有无数尸体,可以说,清军北返之路是由尸体铺就的,是由累累白骨铸造的。无数被掳掠的汉人百姓受不了严寒中的跋涉,倒在了路上。

这累累白骨诉说着战争的残酷,也嘲讽着明军的无能。

清军中军,多尔衮的大纛在北风中呼呼飘扬。

多尔衮坐在帅帐里,目光阴沉,右手将一封信狠狠揉捏。这封信是明军总督杨易发来的,杨易在信中痛斥清军暴行,严令清军释放掳掠的百姓,否则不放一个清兵出关。

大清立国以来,八旗兵威震四海、横扫八荒,打得明军满地找牙。八旗兵锋之甚,何曾被人如此威胁,只有不知天高地厚的杨易敢大放厥词。多尔衮恨得牙痒痒的,但是身为统帅,他不能意气用事,必须三思而行。

各方情报陆续传来,杨易这愣头青被正式任命为明军总督师,并且调度军队,摆出决战态势。多尔衮对大清军队的战斗力充满信心,但是碰上杨易这种要玩命的,不得不三思而行。明军战斗力再弱,但是数量摆在那里,玩起命来够吃一壶的。毕竟他带来的可是大清的国本,若是受了重创,大清也完了。

当他得知崇祯秘密派出陈楚楚到豪格那里议和时,决定亲自同陈楚楚谈判。谈成与否不重要,重要的是能将军队和战利品顺利带回盛京。

陈楚楚被雅图带进了多尔衮的帅帐,她看见了传说中的满清睿亲王多尔衮,能感受到多尔衮身上的那股王霸之气,心中不由暗叹,满清人才辈出啊,皆是年轻之辈。此时的多尔衮统帅十万大军,年纪不过二十七岁,人虽然年轻,但是已经是征战沙场的老将,经验丰富、谋略无双。

多尔衮屏退左右,帐内只剩他和陈楚楚、雅图三人。相比起豪格的蛮横,多尔衮身上多些儒雅之气。

多尔衮打量一番陈楚楚,“陈小姐受委屈了,两国议和之事非豪格所长,故而有所怠慢。两国交兵,苍生受难,本王一直主张两国抛弃恩怨,和平相处。然而多次和议,你们明国出尔反尔,这次我们出兵讨伐,就是严惩尔等无和平之诚意。”

半年前,杨嗣昌、方一藻、高起潜主张议和,派出个算命先生去盛京议和。此时泄露,在朝廷闹得沸沸扬扬,也让崇祯始终游移不定,导致无果而终。皇太极以此为借口出兵南下。当然了,满清豺狼之心,有没有借口都会南犯的。

从密丰到沧州,陈楚楚始终处在雅图的控制之下,对外界的形势变化并不知道。但凭着聪慧的头脑,她敏锐意识到战争形势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。

陈楚楚淡然道,“和平才是相处之道,一味杀伐只能令仇恨更深。殿下能有主张和平之意,小女子钦佩。之前的和议,断断续续,始终不能成正果,并非我大明一国之原因。至于以此为由侵我京畿,无非借口罢了。”

陈楚楚的话柔里带刚,和议之事始终谈不成,并非明国一国的原因,你们满清也有原因。你们南下入侵,早就处心积虑,不过以此为借口罢了。

这个女人不简单啊,多尔衮冷笑一声,“你们的皇帝优柔寡断,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里,好高骛远,看不清现实。既然是两国和议,当以平等为重,而不能总是以宗主对待藩国的态度来谈。”

大明上下,朝野内外,个个好面子,视周围皆为蛮夷。让他们把满清当做平等的国家来对待,真是比杀了他们还难受。

满清上下希望与明国平起平坐,而明廷只是把满清看做蛮夷番邦,这个前提不解决,和谈始终无法深入。满清多次入寇,有一个重要的原因,就是希望用武力让明国朝野之人清醒清醒,好好思考如何与北方满清相处。但是,皇太极很失望,明廷天朝上国的高傲感已经深入骨髓,再大的棒子也敲不醒。

展开全部内容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