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2章 出城围援

“哼!城中防守已尽力,若有余力再出兵必然不会推三阻四。”

“既然宋校尉如此有自信,那不若自己带兵出城,该是如何如何,我等绝不劝阻。”

注意到郡守脸上的不快,郡丞心中微动,立即冷笑回道。

听闻郡丞的话语,周围的众多城官纷纷出声附和。

“没错没错,朝廷供给给边城的军中粮饷是逐年愈少,我等也不过是有心无力。”

“哼,既然已经有人越过我们要去四县驰援,证明就是要拿定匈奴人的军功了,如此雄心壮志,我等也不好添乱的。”

“没错,匈奴**内里,后方的补给必然跟不上,此消彼长,这股援军胜面可不小,宋校尉何必杞人忧天。”

听着周围城官七嘴八舌的辩解,宋校尉紧皱的眉峰逐渐松开,取而代之的是冷色。

他知道和这些打定主意不趟这个浑水的城官多说无益,他们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让自己置身于险地之中。

对于他们而言,只要有惊无险的在任数年,便可以调任回内地中,从此安安稳稳高枕无忧,没必要多此一举。

“呵呵,谁人不知道匈奴既然已经攻破了三县,粮饷都可以自取,如何有后顾之忧。”

“看来城中的诸位都已经有了打算,既然如此,宋某就不多奉陪了。”

宋校尉冷冷一拱手,直接摁刀转身走出府外:“备马点兵,立即围援四县。”

宋校尉大步流星的走出府邸外,翻身上马朝着周围的亲卫冷声说道,随即打马而去。

后方的城主府中,众多城官也是冷眼的看着宋校尉离去的背影,脸上满是讥诮。

“真是猴急,也就这些武夫需要功勋加官进爵,若不是那什么曹姓轻骑出现,诸位猜猜他是在府中饮酒作乐,还是上沙场搏命呢?”

郡丞嗤笑一声,脸上满是轻蔑。

“哼,一副大义凛然的模样,当真以为我等看不出他的谋划所在。”

“想拿楼城当枪使?想得美!”

一个城官朝着宋校尉离去的方向狠狠的唾弃一口。

“好了,对于这些不识抬举的武夫诸位不必多在意。”

“这等要命的功勋非我文臣要取,既然他想要那就随他去吧。”

“若是敢在朝廷那说我们的不是,本郡守必然也会狠狠的参他一笔疏忽职守。”

“毕竟此次他前往楼城就是为了协防左右,嘿嘿!”

众人听闻郡守的话语,纷纷面露喜色,心中的最后一点顾虑也彻底打消,纷纷朝着易郡守狠狠的夸赞,马屁一通。

无论是攻还是守都是取舍,他们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。

而宋校尉则是对此事极为上心,以很快的速度集结了城中的精兵。

既然楼城不肯调动数量庞大的府兵投入围援,那么他也只能调度从军镇中调遣而来的边兵。

与闲时为农,战时为兵的府兵不同,军镇的边兵可是不事农桑,一年四季都在操练,随时准备抵御匈奴人的真正强兵。

不过调遣来楼城的数量不多,只有一万民,这已经将四大军镇小半的兵防都抽调而来。

而与他同职位的校尉还有另外三个,宋校尉经过短暂的协商,说服了其中一名校尉的帮助。

而另外两名却是无动于衷,对于他们而言,能守卫好楼城最为稳妥。

不是所有的武官都有向上爬的心思,功勋固然好,但是要用命去争的。

而边境最不值钱的便是命,有了权势以后自然就会惜命许多。

没能说服剩下的两名校尉,一万驻扎在楼城的边兵宋校尉也只能调遣五千。

“五千也够了,起码能兵分两路,威胁那些匈奴人退防。”

“既然那支曹姓军都是轻骑,在这等地界必将是无人能敌,城主府那群酒囊饭袋目光短浅,看不到这挂在眼前的军功!”

宋校尉眼中露出一抹思索,随即缓缓拔剑一竖:“轻骑随我来!”

说罢,两镇合援的轻骑纷纷跟在宋校尉的身后,如同一柄利剑一般冲出楼城之外。

武朝不具备庞大的养马地,骑兵向来是重要又稀缺,五千人中竟然仅仅只有不到三百的轻骑,就这还是因为边地要接防匈奴的特意配置。

若是在非边地,恐怕一军之中都没有一队骑兵。

此刻被围攻的四县取自于坚若磐石四字命名。

眼下除了石县,坚若磐三县都已经沦陷,而宋校尉的轻骑目的则是距离石县最远的坚县。

毕竟为了攻下石县,匈奴三千骑兵的两千都聚集在了石县。

而剩余的一千则是均摊在三县中驻防,以免被人切断了后路,不得不说匈奴人确实谨慎。

不过骑兵虽然野战锐利,但攻城守城都如同鸡肋,宋校尉自付凭借三百不到的骑兵断然夺不回坚县,就算是再多十倍也不行,这就是骑兵的弊端所在。

而他之所以单单率领骑兵围援坚县的原因便在于,激励坚县人心,从内而外给匈奴造成麻烦。

其次便是让那远在石县的匈奴知道后路遇袭,阵脚自乱。

他什么都不用做,只要在坚县下转悠一圈目的便能达到,主要还是要配合那支不知底细的五千曹姓轻骑。

五千对两千,看似数量上占了优势。

实则匈奴的个人战斗力极强,在沙场上即使占据了人数优势的武朝士兵也会被打得丢盔卸甲。

这便是宋校尉的担忧所在,故而才要冒险吸引注意。

就在宋校尉率领轻骑奔赴出楼城的时候,身后城中也聚集了四千余人的精兵整装待发。

这些军镇的边兵本来就是来驻防楼城的,一身的装备尚且还没有卸下,军阵也没有打乱,集合起来的速度很快。

而另外一名达成主动出击意见的校尉此刻也已经将四千余人整顿好,一声令下后齐齐出城。

由于距离并不远,每个边兵只需要带好够三天的吃喝。

盾兵在前,弓兵在中间,而枪兵则是在最后的位置。

这种布置列成三排,乃是武朝行军阵中最为常用的军阵,可以迅速转为鱼鳞阵形。

展开全部内容
友情链接